山区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
发布日期:[2008-02-18] 浏览
郑伟娟 余叶娟
    稽东镇下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,总人口约3.3万。山区镇受地理条件的制约,经济发展相对滞后,20至50岁之间的壮劳动力多以外出务工谋生, 每年外出务工人员约有1万多人次,是全县的“劳务输出大镇”。随着壮劳动力的大批外出,在山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——留守儿童,由此引发的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增多,成为社会、学校、家庭关注的新课题。近期,我们专门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,发现留守儿童在生活、学习、健康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,成为社会必须关注的弱势群体。
    一、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    
    据调查, 目前全镇有留守儿童625名,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,村村都有留守儿童。全镇1887名小学生中,留守儿童有489人,占学生总数的25.9%; 1150名初中生中,留守儿童有125人,占总数的10.8%。留守儿童家庭监护教育类型主要有: 1、隔代监护教育型。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生活,并承担教育职责,这类约占留守儿童的75%以上。2、亲友监护教育型。由亲朋好友照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,并代理教育职责,这类约占留守儿童的24%。3、自我监护教育型。孩子自己管理自己,包括年龄大的管年龄小的,这种孩子自理能力相对较强,这类约占留守儿童的1%。
    二、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分析  
    由于缺少父母的直接教育,留守儿童在学习、生活、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,具体表现:
    1、学习成绩问题。由于父母不在身边,缺少督促;大部分临时监护人存在“重养轻教”思想,导致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,厌学、逃学、辍学等现象较为普遍。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上进心不强,学习不刻苦,自觉性不强,作业不能按时完成,应付了事,成绩普遍不好。据调查,625名留守儿童中,成绩好的仅占4%,一般的约占65%,较差的约占32%。
    2、心身健康问题。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—15岁之间,正处于身体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,最需要父母的关心与呵护,但大部分留守儿童却很难享受到这基本的关爱。据调查,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0%,有45%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一两次,10%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,20%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,常常是有话无处说,有苦无处诉,久而久之,就极易造成孤僻性格,产生冷漠心理,甚至畸形心态。身体营养状况也较差。
    3、家庭教育问题。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,大多数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,这些长辈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,想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,代沟问题明显,平时对孩子物质给予的多,精神上关注的少,更谈不上对子女应有的家庭教育。
    4、性格发展问题。留守儿童多处于7—15岁之间,正上小学和初中,这阶段是孩子学知识,个性、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,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,在性格、品行形成上缺少父母的引导,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,致使有些孩子内向、孤独、胆小、娇惯。主要表现为两种性格趋向:一种为攻击性的性格趋向,出现了自控能力差、好冲动、甚至动辄吵闹打架等性格障碍;另一种为畏缩型性格特征,情绪冷漠、畏惧、抑郁、自卑、优柔寡断、害怕交往。有个别的留守学生受社会不良分子影响、引诱、教唆,已经有不良行为表现,严重的甚至正走向违法犯罪边缘。
留守儿童中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,其主要原因有:
    (一)家庭教育意识淡薄。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,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、心理健康、人格与智力发展。特别是0—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、性格形成的关键期,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,不将子女带在身边,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,对孩子影响极大。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,疏于管教,造成亲情淡漠,孩子缺乏安全感;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,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,认为把钱寄回家,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,用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,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不懂珍惜、奢侈浪费的不好习惯;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,以生活照顾为主,且知识、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、学习辅导的任务,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。
    (二)学校教育措施不力。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,而学校由于学生多,教学任务重,每班都有五六十人,教师没有精力没有时间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、针对性的教育,难以给留守儿童的心理上、生活上更多的关爱,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也难以保证。再加上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几年才出现的,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,没有引起重视;有的学校虽人数较多,也缺乏有效措施。
    (三)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。农村社会教育薄弱,教育资源缺乏,教育观念陈旧,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欠缺;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,在互联网、电视、电影、录像、影碟、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,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,牟取暴利,渗入不少庸俗、低劣、暴力、色情等腐蚀内容,对缺少亲情关爱、性格孤僻、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,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。
    三、对策和建议
    1、政府部门引起重视,加强引导,健全工作机制。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问题,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,政府要把留守儿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,成立由党委政府引导,关工委、共青团、妇联、学校等部门共同参与,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机制,形成以留守儿童为中心,以学校为主体、以村镇为重点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网络。
    2、注重培训,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。各镇要以农村妇女学校、成人学校、农函大为阵地,结合山区实际,因地制宜组织农民学习种养加等各项技术,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。同时,加快发展本地农村的二、三产业,让农民就近务工,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。
    3、完善学校教育,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。在留守儿童教育中,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。一要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,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、任课教师的责任,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。二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,对留守学生实行动态管理。三是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,通过热线电话、书信、家访、召开家长会等途径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。四是开设心理教育课,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、开展心理咨询、心理矫正工作,给留守学生更多的生活和心理上的关爱。五是创新家长学校机制,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,不断创新教学方法,提高教学质量。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,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。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,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,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,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,亲子沟通方式,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、社会教育和谐发展。
    4整合社会资源,开展结对关爱行动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、参与,齐抓共管。各社会团体要充分发挥联系各界的特殊作用,动员学校老师、村妇代会主任、退休老同志、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,志愿担当留守儿童代理家长、义务辅导员,开展留守儿童结对帮护活动,给予留守学生尤其是没有监护人的留守学生更多的爱,使他们感到心有人爱、身有人护、难有人帮;共青团可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团队活动,培养留守儿童先进典型,组织城市儿童和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、献爱心等交流活动,增进友谊,共同成长。工商和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,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,减少对孩子的精神污染源。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济困助学职能,通过实施两免一补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,开展手拉手、一帮一、城乡帮扶等系列活动,为留守儿童做好事、办实事,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。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